首页  |  广告预订  |  报纸订阅  |  印刷业务  |  新闻报料  |  联系我们         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 

·公告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编读互动

《海南日报》影响我家三代人

2019-11-18 来源:海南日报

王宏宽老人正在家里阅读《海南日报》。 本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王家专 摄

       ■ 口述/王宏宽

    整理/本报记者 余小艳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虽说我90岁了,但是多年来每天坚持看报的习惯没有变。下午2点午睡醒来,窗台上放置着邮递员中午送来的《海南日报》,趁着精神劲儿正足,我戴上老花眼镜,开始细细阅读起来。

  我与《海南日报》结缘,要追溯到1972年。那一年,我工作调动至澄迈县水电局财务岗位。工作之余,我阅读单位订购的各类报纸杂志,其中就有《海南日报》。

  那个年代的澄迈,报纸算是稀罕物,普通老百姓读报都是在公共读报栏,只有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,才有机会手捧《海南日报》阅读。我十分珍惜每天的《海南日报》,各个版面反复看个尽兴。它权威且实用性强,常刊登党委、人大、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、法律法规以及关于财政的工作报告等,我会细细研读,以此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。

  傍晚回家,我喜欢给孩子们介绍报纸上的要闻政事,分析国内形势,帮助他们开阔眼界,从小培养孩子们爱国爱党的意识,告诫他们努力学习,将来为国家贡献力量。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,也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,每到放学,争着到办公室来看完当天的报纸再回家。

  1979年,我自费订了一份《海南日报》,特意带回家给孩子们看。那时候每天一份《海南日报》是1角钱,相当于2斤蔬菜的价格。算下来,一年的订报费是36元。我老伴有些舍不得,旁敲侧击地给我提了几次意见。但在我看来,《海南日报》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。

  从那时起,全家人一起看《海南日报》成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。不仅如此,但凡从《海南日报》上看到重要新闻、好的文章,我都会跟孩子们一起动手,把报道剪切收集起来,分门别类,用订书机订成小册子,或是汇总成厚厚一沓,两端打上孔,用棉麻绳做成书籍,以便时常温习、翻阅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我从《海南日报》上也看到了不少与我家庭成员相关的喜讯。1988年7月,我的小女儿参加完高考,等待录取。一天清晨,我在南渡江畔散步,依稀听见广播里公布了高考录取分数线,于是着急往家里赶,在半路上碰见小女儿,我们两个人都十分心急,不约而同地说看《海南日报》。

  当天《海南日报》还未送到家里,我们又实在等不及,于是我赶往单位。果然,当天的《海南日报》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消息,小女儿的分数还高出了当年理科国线几十分,我心里直呼:好啊!踏实了!

  这样令人欢呼雀跃的喜事,往后又再次出现。1999年,我的大孙子考大学那年,我在《海南日报》上看到孙子被大学录取的名字。真的是漫卷《海南日报》喜若狂,当即归家告诉子孙,祖孙三代共同分享读报的喜悦,并把此版《海南日报》收藏起来。

  更令我欣慰的是,小女儿考上大学之后,又到国外留学,最终毅然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机会,为海南建设,国家发展出智出力。大孙子大学毕业之后,响应国家号召,入伍服役十几年,后来进入司法部门工作。依我看,他们的人生选择与《海南日报》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。

  如今,我每每在《海南日报》上看到反腐倡廉,扫黑除恶等相关新闻,还会以此教育后辈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,在工作中不忘初心。后辈们没有辜负我的期望,也没有辜负这么多年从《海南日报》上吸取的精神养分,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,尽职尽责。

  栉风沐雨40余载,感谢《海南日报》一路陪伴着我和我的家庭,它也作为一个情感纽带,把我们家族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,共享新时代的盛世繁华。

  (本报金江11月17日电)

编辑:呼叫中心
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南海网技术支持 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 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琼ICP备09005000号-1